家政服务人员供需失衡的状况还会继续上升
日前,记者在太原人才大市场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看到,在现场招人的各单位工作人员可不轻松,需要想出各种办法吸引求职者的青睐。各个展位的招聘负责人均是分工合作,有的站在展位边招揽来往的应聘人员,有的站在过道上热情地询问讲解,有的则到室外发放招聘简章。“以前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吗?”“对餐饮工作感不感兴趣?”“大哥,找工作吗?来看一下啦,2300元一个月,包吃住。”
虽然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在这个角落感受到了春天般的热情,但长时间驻足在一个展位前的求职者并不多,愿意坐下填求职登记表的更是屈指可数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家政服务人员今年特别难招,即使今年的工资上涨幅度已十分明显。“以每周工作5天,每天工作8小时的保姆工资价格为例,往年基本是在每月1000元到1500元之间,今年已提高到了1300元至2000元不等。如果周末没有休息,价格会要得更高。”喜洋洋家政公司的张女士介绍道。“钟点工的价格同样也在上涨,每周5天,每天工作两小时的钟点工,往年的月工资价格在600元左右,今年则到了800元。”
转变观念或是破解良招
在太原从事家政工作15年的侯先生告诉记者,他经营的家政公司每天能接30多单活儿。但是因为人手少只能派出去10来单,剩余的只能转给老乡,可其中大多也浪费掉了。“十几年来,太原的家政市场是越来越红火。有的客户一天要打几个电话来催,但是因为人手不够,根本就忙不过来,”
其实,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不只是保姆自身,一些雇主也深受其苦。他们一方面感叹找不到好保姆,一方面却对保姆缺乏起码的尊重。而放到更大的社会心态下来看,家政服务的职业价值没有得到广泛认同。
太原市家政服务行业协会的相关人士表示,今后市场对家政服务的需求量还会继续上升,家政服务人员供需失衡的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解决。如果仅靠雇主加价来缓解,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。业主在选择家政人员时也需要转变观念,目光不能只盯着本地人;另一方面,本地人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,认清就业形势。
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缓解困境
保姆荒既是难题也是机遇,它给家务劳动社会化提供了契机和发展空间。如何加强家政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,使之更加职业化、规范化,如何降低农村妇女、下岗职工等弱势求职者的求职成本,如何满足困难家庭的劳务需求,保护其权益,这些问题更加值得关注。
业内人士指出,解决用工“荒”的问题,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家政行业更多的优惠和政策扶持。广泛开设针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班,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,并出台弹性就业政策,鼓励失业人员和低保人员从事家政服务,同时和中专、职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,培养职业“家政”人才教育体系,这些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政人员稀缺的问题。
缺乏制度保障造成行业停滞
说起从业人员减少的原因,某家政公司负责人表示:“对于家政行业来说,只缺人手不缺活儿。家政行业基本上没有技术门槛可言,培训两三天就可以上岗了。太原市的家政服务人员大多来自五台、武乡、沁县等地,但近几年由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,许多人都选择在家乡附近的企业打工,或者回到老家从事家政服务行业。同时,因为没有行业法规和劳动关系的保护,更谈不上保险之类的社会保障,很多优秀的家政工人宁可到超市去当保洁员,也不愿意从事家政行业。”“以前雇主都是要压价的,现在反而自己主动提出要加价。”记者采访时,不少家政公司的工作人员都提到了雇主加价“抢”保姆的问题。采访中记者了解到,为了尽快“抢”到一名好的保姆,大约有十分之一的雇主会选择主动加价。“要么是手头比较宽裕,要么是家中有婴儿、老人,情况比较紧急的家庭。”当然,这些主动加价的雇主一般都有更细致的要求:保姆要有经验,年纪不能太轻也不能太老,“三证”(身份证、健康证、培训证)要齐全等等。
记者了解到,家政行业长期以来都是采用中介式经营方式,家政公司为雇主介绍家政服务员,向双方收取中介费。在这种经营方式下,家政行业管理松散又欠规范,许多人想来就来,想走就走,不仅使家政服务队伍没法得到稳定与壮大,而且也使家政服务业总是处于一种低效能、低水平管理的境地,更使从业人员处于一种“自由职业者”的盲目状态。同时,家政行业至今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及收费标准,这使得家政服务人员与雇主之间免不了产生矛盾,很难找到有效的依据来参照解决。
按理说,工资上涨幅度这么明显,应该有更多的人来从事这一行业才对。然而,太原市家政服务行业协会的相关人士表示,目前,太原市已注册的家政服务单位有550余家,从业人员5000人左右,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。从业人员至少应该达到3万人,太原家政市场才能基本实现供需平衡。
就此,业内人士表示,家政行业属于季节性用工需求,年底临近,需求就更加旺盛。许多家政公司都降低姿态打出了“涨工资、降门槛”的招牌来吸引务工人员。对打工者来说,上调工资对破解“用工荒”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。毕竟,进城务工人员需要吃饭穿衣、养家糊口,工资涨了自然是好事。但另一个问题是,工资上涨真能吸引到劳动力汇集吗?恐怕很多打工者心里仍有这样的担忧:加了工资,会不会要干得更多?“召之即来,挥之即去”的境遇会不会重演?可以说,之前对务工人员不负责任的某些做法给打工者造成了心理阴影,才导致了现在的用工尴尬。
|